您現(xiàn)在所在的位置:機床商務網(wǎng)>人物訪談>行業(yè)精英>彭健生:挑戰(zhàn)精度極限的“大磨術師”
彭健生:挑戰(zhàn)精度極限的“大磨術師”
2016年12月09日 09:58機床商務網(wǎng)點擊:5873作者:王洪宇
【中國機床商務網(wǎng) 行業(yè)精英】彭健生,34歲,技師,2002年進入中船重工第七○七研究所工作,現(xiàn)擔任磨工班長,長期承擔高精度陀螺儀零部件和慣性平臺的精密加工,技術。他帶領的精加工班組,曾榮獲“全國質量信得過班組”榮譽稱號。彭健生曾獲天津市“國防工匠”稱號、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,2016年,當選本市首批“津門工匠”。 
“0.001毫米的誤差,這對零件打磨技巧要求極高!但我的八步操作法,就能搞定它。”早晨8時,在七〇七所磨工車間,開工前,彭健生自信地談起其發(fā)明工法的精妙之處。
隨著精密數(shù)控磨床啟動,他本能地把手放在主軸箱上,通過感受震動就能迅速判定設備運行狀態(tài)良好。
開工!安裝馬達軸加工件、對刀、校準、磨削……一系列磨加工動作,一氣呵成。磨(削)加工,就是用砂輪、油石和磨料,對工件表面進行切削加工。
車胎氣芯大小的馬達軸,共有36道螺旋槽,每道槽深約0.005毫米。因加工時遠離視線,肉眼無法觀察,彭健生正啟動“人機合一”的“耳聽”獨門絕技,判斷槽深加工精度。此時,他不容打擾。只見他眉頭微鎖、神情專注,時而盯著工件、時而盯著機床。同時,雙手嫻熟地按動操作鈕。
一刀刀磨下去,機床都是“嗤”一聲,但他聽來卻不同。“聲音長而渾厚,恰好達到0.005毫米的槽深要求。若要補刀,聲音短而清脆,剛好0.001毫米的力道。”站在彭健生身旁學習的徒弟孫祥瑞解釋。
彭健生的這一絕活兒,彌補了自動化機械不能滿足千分之一加工精度要求的缺憾。而這是他從技校畢業(yè)入廠之初,跟著師傅倪長松摸索出來的。
那時,數(shù)控機床專業(yè)出身的他,只能在夜深人靜、其他設備停機時,數(shù)萬遍操作手動磨床,勤奮練習。兩三年后,他終于可聽聲憑感覺進刀,且刀刀。前些年,更新了新磨床,他又適時改進技術適應當下需要。
大約1小時后,磨床停轉。彭健生取下馬達軸。只見馬達軸一側,規(guī)律整齊地排列著16道微凹的槽,道道光潔、弧線優(yōu)美。一測試,每道槽深都符合精度要求。
彭健生摸著磨床,回憶著當初引進這一新型設備時的艱難處境:馬達軸的設計精度誤差要求,也由0.003毫米提升到0.001毫米。這在當時國內尚無先例,更無任何借鑒??粗鴪D紙,加工起始點如何確定,工人都一頭霧水,更別提達到精度要求了。
“既然別人能設計出來,我就能干出來!”不服輸?shù)呐斫∩?,塌下心來鉆研。摸透機床、查閱文獻、開發(fā)程序,一點點啃技術;尋找適合材質的砂輪刀具,依靠個人手感和技術,用砂條手工精修合適寬度、形狀的刀具,解決砂輪崩角問題;電機軸加工成本高,缺少零件供練習,他就想辦法借出單位多年庫存的200多個報廢軸,全部加工一遍……半年時間,無數(shù)次嘗試,終在新設備上,他成功完成了所有型號馬達軸螺旋槽的數(shù)控加工,達到設計精度要求。據(jù)此,他總結了陀螺電機軸螺旋槽數(shù)控加工八步操作法。
“這讓馬達軸成活兒率由50%提高到99%,生產(chǎn)效率提高了4至5倍,滿足了批量化生產(chǎn)需求,大幅降低了加工成本。”至今談起這一操作法,生產(chǎn)制造部工會負責人雷巖仍舊心情激動。
這一操作法,不僅被評為天津市職工先進操作法,填補了國內工藝技術空白,還在航空、航天和精密制造等領域中廣泛推廣應用。
如今,彭健生已精通不同材料、工藝的磨加工技術,但他并不滿足于現(xiàn)狀:“當前,高科技、精密儀器用特種材料越來越多,除了傳統(tǒng)的車鉗銑刨工藝,磨加工越來越重要。因此,我更要不斷向精度零誤差的極限靠近,精益求精地當好‘大磨術師’。” (原標題:彭健生:挑戰(zhàn)精度極限的“大磨術師”)
(本文來源:中工網(wǎng)—天津工人報)

工作中的彭健生 張磊 攝
0.001毫米是什么概念?比頭發(fā)絲直徑的1/70還細?。∵@是我們無法感知的高精度。卻是天宮二號、北斗導航衛(wèi)星、遼寧艦、核潛艇、導彈等我國高科技航空、航天、航海、軍事裝備慣性導航系統(tǒng)的關鍵零件——陀螺儀電機軸螺旋槽深差的精度要求。“0.001毫米的誤差,這對零件打磨技巧要求極高!但我的八步操作法,就能搞定它。”早晨8時,在七〇七所磨工車間,開工前,彭健生自信地談起其發(fā)明工法的精妙之處。
隨著精密數(shù)控磨床啟動,他本能地把手放在主軸箱上,通過感受震動就能迅速判定設備運行狀態(tài)良好。
開工!安裝馬達軸加工件、對刀、校準、磨削……一系列磨加工動作,一氣呵成。磨(削)加工,就是用砂輪、油石和磨料,對工件表面進行切削加工。
車胎氣芯大小的馬達軸,共有36道螺旋槽,每道槽深約0.005毫米。因加工時遠離視線,肉眼無法觀察,彭健生正啟動“人機合一”的“耳聽”獨門絕技,判斷槽深加工精度。此時,他不容打擾。只見他眉頭微鎖、神情專注,時而盯著工件、時而盯著機床。同時,雙手嫻熟地按動操作鈕。
一刀刀磨下去,機床都是“嗤”一聲,但他聽來卻不同。“聲音長而渾厚,恰好達到0.005毫米的槽深要求。若要補刀,聲音短而清脆,剛好0.001毫米的力道。”站在彭健生身旁學習的徒弟孫祥瑞解釋。
彭健生的這一絕活兒,彌補了自動化機械不能滿足千分之一加工精度要求的缺憾。而這是他從技校畢業(yè)入廠之初,跟著師傅倪長松摸索出來的。
那時,數(shù)控機床專業(yè)出身的他,只能在夜深人靜、其他設備停機時,數(shù)萬遍操作手動磨床,勤奮練習。兩三年后,他終于可聽聲憑感覺進刀,且刀刀。前些年,更新了新磨床,他又適時改進技術適應當下需要。
大約1小時后,磨床停轉。彭健生取下馬達軸。只見馬達軸一側,規(guī)律整齊地排列著16道微凹的槽,道道光潔、弧線優(yōu)美。一測試,每道槽深都符合精度要求。
彭健生摸著磨床,回憶著當初引進這一新型設備時的艱難處境:馬達軸的設計精度誤差要求,也由0.003毫米提升到0.001毫米。這在當時國內尚無先例,更無任何借鑒??粗鴪D紙,加工起始點如何確定,工人都一頭霧水,更別提達到精度要求了。
“既然別人能設計出來,我就能干出來!”不服輸?shù)呐斫∩?,塌下心來鉆研。摸透機床、查閱文獻、開發(fā)程序,一點點啃技術;尋找適合材質的砂輪刀具,依靠個人手感和技術,用砂條手工精修合適寬度、形狀的刀具,解決砂輪崩角問題;電機軸加工成本高,缺少零件供練習,他就想辦法借出單位多年庫存的200多個報廢軸,全部加工一遍……半年時間,無數(shù)次嘗試,終在新設備上,他成功完成了所有型號馬達軸螺旋槽的數(shù)控加工,達到設計精度要求。據(jù)此,他總結了陀螺電機軸螺旋槽數(shù)控加工八步操作法。
“這讓馬達軸成活兒率由50%提高到99%,生產(chǎn)效率提高了4至5倍,滿足了批量化生產(chǎn)需求,大幅降低了加工成本。”至今談起這一操作法,生產(chǎn)制造部工會負責人雷巖仍舊心情激動。
這一操作法,不僅被評為天津市職工先進操作法,填補了國內工藝技術空白,還在航空、航天和精密制造等領域中廣泛推廣應用。
如今,彭健生已精通不同材料、工藝的磨加工技術,但他并不滿足于現(xiàn)狀:“當前,高科技、精密儀器用特種材料越來越多,除了傳統(tǒng)的車鉗銑刨工藝,磨加工越來越重要。因此,我更要不斷向精度零誤差的極限靠近,精益求精地當好‘大磨術師’。”
下一篇:王陽:為“神十一”打造“零件”
版權與免責聲明
- 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機床商務網(wǎng)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機床商務網(wǎng),轉載請必須注明機床商務網(wǎng),//m.tiger-pot.com/。違反者本網(wǎng)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
- 本網(wǎng)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其他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個人從本網(wǎng)轉載時,必須保留本網(wǎng)注明的作品來源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
- 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(fā)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。
今日焦點